9696 – 中文站 | 科普文章,文史知识,英文演讲和英文书籍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阳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交节。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意为天气开始变暖,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昆虫。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当然,惊蛰不一定就会有雷鸣,昆虫也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应该是它们真正结束蛰伏的原因。

惊蛰节气反映了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开始活跃的现象。这段时间,大地回春,气温回升,渐有春雷阵阵,雨水增加,万物苏醒,春意盎然。大自然的节律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改名
历史上,惊蛰曾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名刘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的“雨水”被置换位置。同样在汉朝时期,“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为与今天一致。

汉初以前: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已经不需要避讳了,“启蛰”的名称又被重新使用。由于人们已经形成习惯,《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2. 天文历法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那一天(那一刻)交节。

3. 地理气候
时至惊蛰,气温回升较快。除中国北部地区仍处于冬日的寒冷之中,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回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当然,由于冷暖空气交替,这时的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很大。渐有春雷阵阵,雨水增加,万物复苏,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惊蛰至,春雷响。然而,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较为一致。

4. 节气物候
太阳位于黄经345°至350°为一候,一候桃始华。此时节,天气转暖,雨水渐多,桃花开始盛开。

太阳位于黄经350°至355°为二候,二候仓庚(黄鹂)鸣。该时节,天气转暖,黄鹂鸟开始在枝头鸣叫。

太阳位于黄经355°至360°(即0°)为三候,三候鹰化为鸠。这个时节,鹰开始繁殖,在野外不容易看到,而处处可见鸠,古人便以为鹰幻化成了鸠。实则是,这时天气变暖,鸟类进入繁殖季的反映。

5. 农事活动
我国劳动人民把惊蛰看作春耕忙碌日子的开始。正如农谚所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是一年中气温回升最快的时期。我国各地日照时间增加,气温逐渐升高。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虽然惊蛰时期气温升高较快,但雨量增加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期,小麦孕穗、油菜开花均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应适当浇水灌溉,适时追肥。南方地区,雨量可满足作物春季生长需求,应注重防止湿害,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逐渐开始萌动,应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植树造林也应在栽后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6. 民间习俗
6.1 吃梨
惊蛰时节,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来源一:来源于祁县民间故事。传说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靠卖梨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这天正是惊蛰,他的父亲拿出梨让他吃,说:祖上靠卖梨为生,历经艰辛,在祁县定居下来。今天是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为了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后来走西口的人也纷纷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吃梨,也有“努力荣祖”的意思。

来源二:惊蛰时期,气温回升,气候干燥,容易使人感到口干舌燥。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来源三: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6.2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时期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在惊蛰这天拿着锤子不断击打周边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6.3 打小人
惊蛰,部分地区民间有“打小人”的习俗。到了惊蛰,气温回升,蛰伏的蛇虫鼠蚁,开始活动起来。家中的爬虫走蚁也开始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因而,古时惊蛰这一天,人们会拿着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俗,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6.4 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找东西吃,开口咬人。冒犯了白虎,则在这年会遭邪恶小人阻挠,导致百般不顺。为了自保,民间便有了在惊蛰当天祭白虎的习俗。即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同时,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6.5 禁婚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古人想象“雷公”是一只大鸟,随身带着一只大锤,就是他用大锤击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告知春天的到来。壮族社会曾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是舅公”的俗语。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壮族的舅权作用相当突出,甚至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不美满。因此,有惊蛰禁婚的民间说法。

7 农事谚语
惊蛰至,雷声起。
冷惊蛰,暖春分。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8 古诗词中的惊蛰
《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宋)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市饮》 (宋)陆游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山房》 (宋)陈允平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晓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日雷》 (元)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本文链接:

分享:
分享:

1人评论了“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1. Pingback: 2024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 9696 - 中文站 | 科普文章,文史知识,英文演讲和英文书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