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6 – 中文站 | 科普文章,文史知识,英文演讲和英文书籍

图片推荐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雨水,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于阳历每年2月18-20日交节。斗指寅,即北斗七星的柄指向寅的方位。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继续由南向赤道靠近,这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长和强度都在逐渐增加,气温也在渐渐回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逐渐向北活跃,过程中与冷空气相遇…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于阳历每年2月3-5日交节。立春也是历史上原本的春节,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才逐渐改变习俗。立春,标志着寒冷冬季的结束。立,开始的意思,春,指春天,代表着舒适、温暖的天气,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大寒,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季的第六个节气,于阳历次年1月19-21日交节。《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节气处在最寒冷的三九、四九时期。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在阳历次年1月5-7日交节。小寒与小暑、大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时期,冷空气频繁南下,大风降温,雨雪多发,天气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冬至至后日初长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于阳历每年12月21-23日交节。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一阳节等,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之前,天气一般还不会太冷。冬至交节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才真正进入严寒天气,民间也从冬至交节这天开始“数九”。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大雪纷飞兆丰年

大雪,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阳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开始。此时节,气温显著下降,寒流活跃频繁,天气越来越寒冷。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较大降雪,甚至暴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小雪,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于阳历每年11月22-23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了。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阳历每年11月7-8日交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立冬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是中国民间较为重视的一个节气。立冬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天气渐渐变冷,阴雨寒冷天气增加。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风卷晴霜尽,空天万里霜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阳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反映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大,并不是说一定会“降霜”。到了霜降,早晚气温较低,而中午处在太阳照射下时仍然会感到较热,秋燥明显。此时,深秋景色明显,冷空气南下频次逐渐增加。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于阳历每年10月7-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寒”字释放了冷的讯息,由白露到寒露,体现了天气由转凉到转寒的变化过程。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暖夜凉,秋燥明显。此时,南方秋意渐浓;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却已见冬日景象。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秋分至,秋意浓,入夜渐微凉

秋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于阳历每年9月22-24日交节。在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变大。时至秋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露从今夜白

白露,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于阳历每年9月7-9日交节。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冷的节点。时至白露,暑热基本结束,天气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这时段,夜间空气中的水汽在花草树叶上凝结成非常多的细小水滴,看起来白茫茫的…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阳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这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是夏日三暑中的末暑,被认为是“出暑”。处暑到,意味着暑热天气即将结束。虽然这时期天气仍然炎热,但整体气温呈下降趋势,降雨雷暴趋向减少,空气湿度降低。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阳历每年8月7-8日交节。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然而,立秋并不代表炎热天气的结束,立秋还处于三伏时期。立秋之后,再过十几天,三伏天才结束。因而,立秋节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仍然很热。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大暑,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阳历每年7月22-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同小暑节气一样,大暑节气也是表示天气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处于中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

分享本页: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