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6 – 中文站 | 科普文章,文史知识,英文演讲和英文书籍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龙抬头,有些地方直接称二月二,也称青龙节、春龙节、春耕节、土地神诞日。历史上这一节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1 起源
根据民俗学家的考证,龙抬头这一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与唐朝设立的中和节有密切关系,由春社和二十四节气之惊蛰节发展而来。

目前所见有关二月初二最早的记载出自李林甫等撰成于公元739年的《唐六典》,书中提到当时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初二向皇帝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的做法。这些尺子会被皇帝赏赐给大臣。开元贤相张九龄就得到过唐玄宗的赏赐,并写下《谢赐尺状》表达激动和感恩心情,唐玄宗则有《答张九龄谢赐尺诗批》,对赐尺仪式的象征意义做了简短但不乏深刻的表述,表达了希望臣子们秉公办事、正当行使权力、权衡协调好各种关系的良好愿望。唐德宗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正月,颁布诏书将二月初一设置为中和节,在全国推行开来,成为时人节日生活的一部分。中和节的设立,也从侧面表明当时还未有二月二这一节日。

二月二成为节日据分析应在唐朝中期以后。从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已经有出游和聚会的活动,如白居易在大和九年(公元835)作于洛阳的这首《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
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
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雄厚的经济实力、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唐人对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普遍追求使得唐朝人形成了热衷于过节的社会风气,他们延续前代已有的节日尚嫌不够,还不时创设新的节日。当中和节设立以后,人们并不满足于仅在二月初一这一天开展活动,还会把活动延续到第二天。当一个地方的一些人以相同的方式度过特定的某一天并以年度为周期重复时,这特定的某一天就逐渐演变成该地方的一个节日了。

正因为二月二与中和节的密切关系,一些后人述及二月二时,甚至会以“中和节”来称呼它。如《奉天通志(二百六十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就说:“(二月)初二日‘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以惊蛰率在此节前后,故云。”又河北《南宫县志》(二十六卷·民国二十五年刻本)云:“(二月)二日,曰‘中和节’,亦曰‘挑菜节’。”

惊蛰和春社是两个古老的节日,历史悠久,也是二月二节日的前身。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数天。惊蛰节原有撒灰习俗,即在大门口、围墙边等房子周围的位置撒上石灰粉,以此来避免蛇蝎等毒虫。大部分地区撒灰习俗已经改到二月二进行,而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惊蛰节时进行。春社是指在春天进行的祭祀社神的活动,古代重视对社稷之神的祭祀,社或社神,即土地神,社也用于指土地庙,稷为百谷之长,五谷之神。对社稷之神的祭祀,一般一年举行两次,即春社和秋社。春社和秋社时间一般分别在二月和八月,至于具体日子,魏晋以前各朝有各朝的规定,隋唐以后官方制定祭社礼,多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时间,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时间。这样一来,春社也在二月二前后,但是每年哪一天都不同,后来逐渐也固定放在了二月二这天,不必每年计算了。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把二月初二当作土地神生日,北方很多地方也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祭祀土地神。

之所以形成了二月初二为节,可能还与我国节日月份和日期多重叠有关,如正月初一的元正、三月初三的上巳、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九月初九的重阳,这些节日共同构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重叠日期序列,人们可能因此逐渐将二月二作为节日替代中和节,更加便于记忆。

2 龙抬头名称的来源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为四组,即“四象”,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称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以下。仲春时节(惊蛰至春分间),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苍龙的身体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所以被形象地称为“龙抬头”。仲春而抬头,仲夏而飞天,仲秋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七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龙在变换。

二月初二适逢仲春,恰巧在“龙抬头”天象出现的前后,而龙在中华传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图腾,人们期盼神龙抬头以后消灾赐福,在新的一年里让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在二月二成为节日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上升以后,就逐渐被人们以龙抬头来称呼这个节日。

3 习俗
3.1 祭祀
祭龙神
部分地区流行二月二一大早用棍棒击梁头,以敲醒他们担心还在沉睡的龙,俗称敲龙头;也有的地方摊煎饼、煎焖子,以烫醒沉睡的龙。更多的地方会撒灰(或糠、水)蜿蜒成龙形到那些俗信龙在的场所(井、河)将龙小心翼翼地引回,称为引龙。而在江苏邳州,人们还会用灰撒成龙的形状,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祷保佑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土地神
土地神,也称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很多地区,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也是来源于古时之春社,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在南方地区,为给土地神“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即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3.2 填仓
填仓,又叫画仓、打灰囤、围仓等,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等地。仓囤是储存粮食的地方,初二一大早(有的地方在初一下午)用灰(常常是庄稼秸秆的灰)画成大大小小的仓囤,仓囤往往还要画成多圈以表明粮食多得仓囤放不下,要在上面添加其他的器物才令粮食不至于流溢出来;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是如此之高大,只有登上梯子才能放置或取到粮食。人们在打灰囤的时候,口里还往往念念有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青灰摺子圈连圈,圈套圈,大摺满,小摺流,今年又是大丰收”等等。

3.3 剃龙头
民间流行在二月二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希望来年获得健康好运。
当下流行正月期间不理发,理发会死舅舅的说法,实属迷信,可能跟人们期望家人等到二月二理发更加吉祥有关。

3.4 驱虫
人们在二月二这天,把灰撒到墙边、门槛、香台等处来进行驱虫。有些地方还会以燃香、火照虫烛的方式驱虫,或者使用一些俗信对害虫有威慑力的物品如符图、葫芦、剪刀形状的剪纸、绵鸡等。

3.5 回娘家
很多地方流行在二月二这天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3.6 吃龙食
人们在二月二这天吃特定的食物,并以龙来命名这些食物。
吃猪头肉叫“挑龙头”,
吃面条叫“扶龙须”,
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米饭叫“吃龙子”,
吃春饼叫“吃龙鳞”,
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3.7 二月二的部分民谣谚语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住家滚。
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来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4 跟二月二有关的诗词

《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
白居易
明朝二月二,
疾平斋复毕。
应须挈一壶,
寻花觅韦七。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
白居易
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
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
烛馀减夜漏,衾暖添朝睡。
恬和台上风,虚润池边地。
开迟花养艳,语懒莺含思。
似讶隔年斋,如劝迎春醉。
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本文链接:

分享: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