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6 – 中文站 | 科普文章,文史知识,英文演讲和英文书籍

从阴阳五行到望闻问切

作者:商周     来源:http://www.xys.org/xys/netters/psi6b/shangzhou.pdf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词汇里, “阴阳”这个名字大概是最受现今世界所认同的。用来代表“阴阳”这个概念的双鱼图案,因为很好地表现出了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依然被现代人利用到一些领域。比如,下图中一片生命科学论文里就用到了阴阳这个概念(1)。

一篇生命科学论文里引用了阴阳概念
一篇生命科学论文里引用了阴阳概念

“阴阳”这个概念表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属性,比如“冷热”、“干湿”、“表里”、“浓淡”等。这个概念对事物属性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
归纳,确实是中国古代哲人智慧的结晶。 “阴阳”这个概念提出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 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221 年)(2)。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这样对事物属性的归纳是不是在其它古代文明里也同样存在? 答案是有的。

几乎就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同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过分析归纳,也同样提出了“冷热”、“干湿”、“动静”等概念。而且,哲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还进一步把这些概念和物质的基本元素联系了起来,让物质和它们的属性统一到了一起 (3)。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哲人恩培多克勒(公元前 490-430 年)首先提出了世界上有关键的四种物质:火、气、水、土,并认为这是种物质是万物之源。随后,另一位更有名的哲人柏拉图(公元前 428-348 年)进一步把这四种物质命名为组成世间万物的四种基本元素,从而提出了古希腊的“四元素学说”。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四元素学说”就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一方面, 他把四元素和物质的属性联系了起来。就像下图中表示的那样:“火”对应热和干, “水”对应冷和湿,“气”对应热和湿,而“土”对应冷和干。

除了把四元素和属性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还对这个“四元素学说”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世间万物除了具备火、土、气、水这四个元素不够,还需要第五个元素:以太(精神),有了精神才能赋予万物以灵性。

就这样古希腊的“五元素学说”就形成了 (4)。

读到这里,不少人会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形成的这个学说里, 金、木、水、火、土物种基本的物质相克相生,它们是世间的万物之源。虽然中国古人没有提出“元素”这一概念,但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国和古希腊在对这一问题上认知的高度相似并不是因为巧合,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这种类似的基本元素学说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和希腊,而是出现在几乎每一个古代文明里。

在距今近四千年的古代巴比伦文化里,就出现过过“海(水)、地(土)、天空、风(气)”这些概念 (5);在比中国和希腊古文明都早的古埃及,人们就认为“水、气、土”三者是世间物质的组成要素 (6);在古老的印度文明里,人们也独立地提出了含有“土、水、火、气”的“四元素学说”(7)。就是在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也产生了“土、水、火、气、空间”的“五元素学说”(8)。

基本元素
古埃及:水、气、土
古希腊:火、水、气、土、(以太)
古代印度:火、水、气、土
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
古代西藏:土、水、火、气、空间

所以, “阴阳五行”这样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因为类似的东西在几大古代文明里同样存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作为古代哲学的精髓,它自然会体现到各个领域里,比如传统的医学。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是中医。 中医理论基础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9)。根据中医的理论,阴阳代表人体以及其个器官的属性,而五行则对应到具体的器官。当阴阳平衡,五行之间关系顺畅的时候,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出现疾病。

那么,在其它古文明的哲学是不是也同样影响到它们各自的传统医学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

还是以古希腊为例。和古希腊的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体液学说”,这个学说起源很早, 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 460-370 年)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和完善。因为古希腊当时流行的是“四元素学说”,这个医学理论就和“四”有关。这个理论认为健康的人体是由七种自然因子,而种自然因子都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四种元素、四种体液(血、痰、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气质、四种功能、四种活力、四种器官、四种力量。当这七种因子都处于一种和谐顺畅的状态的时候,人就会保持健康, 反之人就会生病 (10)。

读到这里您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希腊和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方面,物质的元素对应于人身体的成分,在中国是五行对五脏,在希腊是四元素对四种体液。另一方面,两者都讲究和谐平衡,都认为生病是身体里面不和谐的结果。

其实不仅是希腊,其它古文明也是一样。古印度的阿育王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比希腊和中国都要早,它的核心也同样强调和谐和平衡,而且也都和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有联系 (7)。

所以,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它们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说完理论,接下来谈诊断。那么,各地传统医学在诊断上是不是也同样类似呢?

在中国,中医的诊断方法被归纳成了四个字:望闻问切。 望是观察病人的可见特征(比如皮肤、舌苔、气色、姿态、行为),闻是听病人的声息,问是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是检测病人的脉象(心跳)。在综合以上信息后,医生根据中医有关疾病的理论给病人做出一个诊断。

那么,在其他古代文明的传统医学里,诊断疾病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让我们还是以古希腊的医学为例。在古希腊,传统医学里的诊断包括以下 6 个方面(11):

1. 病史咨询:包括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

2. 视觉诊断:包括检查患者的行为举止、体质肤色、眼睛五官、指甲头发等。

3. 触觉诊断:包括检查病人的心跳脉搏,以及触诊病人的胸部和腹部。

4. 嗅觉诊断:包括检查患者的呼吸和体味,以及任何身体分泌物的味道。

5. 味觉诊断:包括检查病人分泌物的味道,仅仅偶尔使用。

6. 尿液诊断:包括检查病人排除的尿液和粪便。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刚好对应了古希腊医学的诊断方法里的前面三点。古希腊的医生比中国古代的医生更加不怕吃苦耐劳,不仅多出了用嗅觉和味觉去诊断这一项,而且不介意去仔细分析病人的大小便。

两个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在诊断上的大部分相似也同样不是巧合,如果您再看看其他地区(比如印度、埃及、西藏、墨西哥)的传统医学里的诊断方法,就会发现其实都很类似。这种高度相似的背后的原因就是:在古代世界各地的医生都只能使用了他们的五官, 包括 眼睛(视觉)、鼻子(嗅觉)、耳朵(听觉)、嘴(味觉)和手(触觉),去从病人那里获取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最后对病人的病情做一个诊断。

所以,从对疾病的诊断上来说,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同样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古代医生只能利用自己的五官从宏观上去诊断疾病,世界各地莫不如此。

既然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在理论和诊断方法都很相似,那么接下来的治疗呢?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对疾病的治疗的方案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是中药,这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医生按照疾病的属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配以相应属性的中药通过多种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一般来说,中药是方剂,也就是多种自然界的材料(主要是植物)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制而成。

第二类是物理疗法,包括按摩、针灸、手术(用得极少)等。在这些疗法里,中国传统医学讲究经络穴位,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第三类是不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而是使用一些行为或生活方式来对病人产生影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比如忌口、忌水等。

那么,古希腊的人又是如何治病的呢?下面是几类主要的古希腊的疗法 (12):

1. 饮食疗法(通过改变饮食来治疗疾病)。

2. 改变卫生和生活方式。

3. 药物疗法 (选择药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药物的属性,在属性上需要和疾病相对应)。

4. 物理疗法 (主要是按摩)

5. 卫生净化、排毒 (通过出汗、排尿、呕吐、排便、放血等)。

6. 手术疗法

通过比较中国传统医学和古希腊医学中的疗法,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很相似。比如都有药物、物理、手术、排毒等疗法,而且在对药物的选择上都会考虑药物的属性。当然,两者也有些区别,比如针灸就是中国特有的。

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疗法类似,世界各地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也都差不多,都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药物、另外辅助物理、手术等疗法来治疗人类的疾病。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意见,会说中药和其它国家的传统医药不同,因为中药是一座金矿,这个金矿里练出过金子,比如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

是的,屠呦呦从中药里提炼出了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13)。实际上, 中药里不仅提炼出来青蒿素这一种被现代医学认同的药物,而是有十几种,只是它们远不如青蒿素那样有名 (14)。

既然中药是一座金矿,那么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药物是不是也同样是金矿呢? 答案为是的,因为从其它地区的传统药物里也已经提取出来一百多种被现代医学认同的药物 (15)。比如,人类第一个从传统药物里提取出的药物成分是用来做镇定剂的吗啡,这是德国人在 1805 年从鸦片里提取的 (16)。而比青蒿素更有名的阿司匹林(水杨酸),则是法国人从柳树皮里提取出来的,其中的灵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17)。

所以,无论是理论、诊断方法还是治疗手段,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实际是都很相似。这种相似性的结果就是:古代世界各地的人的平均寿命都差不多。而这种相似性的背后原因则是:在没有现代科学的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对医学的认知有限,因此差距不大。

也因此,简单地把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是一种井底之蛙式的错误。真实的情况是: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是世界传统医学里的一部分,和传统医学相对应的,则是现代医学(西医)。

既然中医只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与传统医学相对应的是现代医学,那么现代医学又是什么呢?

现代医学起源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生命的规律作出精细的研究,对疾病的病理、药理、流行病学等作出有系统的研究,从而以科学的方法来对疾病治疗。

如果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在理论上,虽然传统医学的 “和谐平衡”这一概念在宏观上依然适用,但以“四(五)元素学说”上建立的医学理论被现代医学彻底抛弃,因为科学的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诊断上,传统医学上的宏观上的诊断方法(依靠医生五官感知的方法)依然保留,但微观水平和分子水平的诊断被纳入,让现代医学能更为准确地诊断疾病。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对治疗方法建立了对疗效和副作用的科学评价体系,只有符合标准的的治疗方案才会被采纳,而这是传统医学里所没有的。

现代医学的优势,让它在和传统医学的竞赛中很快就占了上风,而且把传统医学毫不留情地甩在了身后。

面对来势汹汹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在世界各地的生存状态很不相同。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医学已经成为了另类疗法,正在慢慢边缘化。在印度和非洲, 传统医学依然非常普及,但主要原因是因为百姓的经济条件无法承担现代医药的费用。而在中国则有些特殊,中医也依然相当普遍,但这不主要是因为百姓无法承担现代医药的费用,而是大多数百姓相信中医有效,像“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治未病”、“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这样的观点在中国相当流行。

在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生活中并不用中医,但他们依然无条件地支持中医。对这些人来说中医其实更多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不是医学。的确,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很好的一部分。但文化归文化,医学归医学。作为文化的传统无疑是优秀的,更值得保护,甚至去可以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作为医学的传统医学呢?它们以“四(五)元素学说”为基础构建的理论系统是错误的,它们的宏观水平的诊断方法也已经被现代医学超越。至于传统药物这座金矿, 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提炼出像青蒿素和阿司匹林这样的金子来,因为病人所需要的是服用青蒿素和阿司匹林这样药物,而不是去吃黄花蒿和柳树皮。

 

参考文献:
1.Peter Kirkpatrick, Turning Ying into Yang.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volume 1, page 170 (2002)
2.谭清华,袁名泽 从阴阳五行说看农道同源. 学术论坛. 2011 年第 1 期
3.Lloyd, G. E. R. (1968), Aristotle: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His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66–169, ISBN 978-0-521-09456-6
4.Lloyd, G. E. R. (1968). Aristotle: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his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3–139.
5.Rochberg, F. “A consideration of Babylonian astronomy with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2, 33 (4): 661–684.
6.Asante, Molefi K. (2004). From Imhotep to Akhenaten: An Introduction to Egyptian 7. Yogini S. Jaiswal and Leonard L. Williams. A glimpse of Ayurveda – The forgotten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 J Tradit Complement Med. 2017 Jan;
7(1): 50–53.
8.李惠玲《细说西藏历史文化》,三民书局
9.张宗明. 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年 2 月 第 21 卷第 1 期。10. http://www.greekmedicine.net/b_p/Standards_of_Health.html
11.http://www.greekmedicine.net/diagnosis/diagnosis.html

 

 

本文链接:

分享: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